编者按:8月5日,由云南省政府、浙商总会联合举办的“加强东西协作、助力脱贫攻坚”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云南省省长陈豪等相关省领导以及云南省各市州政府部门负责人,浙商总会马云会长、郑宇民秘书长,相关企业代表、异地商会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会议,华体会国际董事长胡季强受邀出席并作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上,胡季强董事长结合华体会国际多年来在云南的产业发展及布局作了题为“积极推进产业链扶贫工程,惠及百万云南农民”的交流。他认为,要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仅需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愉”。
他表示,华体会国际一定会认真落实好总书记“东西联动扶贫”的指示,全力参与云南省的“十三五”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链扶贫等多种方式,努力在云南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同时,惠及百万云南农民,帮助10万贫困人口脱贫。
郑宇民(论坛主持人,浙商总会秘书长):在云南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名字写在云南的山山水水,蔡希陶,他是浙江人,终其一身为云南人服务,他是绿色王国的长青树。蔡希陶有一个连襟叫陈望道,他是翻译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红色的书,最早提出扶贫理论的书。蔡希陶和陈望道共同有一个外甥——胡季强,是浙商的优秀代表,那一年他来昆明看他的舅舅蔡希陶,舅舅给他两本书,一本书是《植物药学》,绿色的封面;一本是《共产党宣言》,红色的封面。蔡希陶把这两本书给胡季强,说你要怀着红色的情怀去干绿色的事业。胡季强17年在云南做绿色的事业,满怀着红色的情怀,他在云南办了18个公司,土地流转、种植了15万亩中药材,在谈扶贫感想的时候,他说“我要授人以鱼,我还要授人以渔,”昨天我讲再加一个愉快的“愉”,目的是要达到幸福的、愉悦的生活,所以胡季强想在扶贫实践当中送给养育他的云南人民三条“鱼”。现在我们有请胡季强来讲一讲华体会国际的云南扶贫故事。
以下为胡季强发言内容整理稿:
积极推进产业链扶贫工程 惠及百万云南农民
尊敬的陈省长,钟副书记,马云会长,
各位云南省的领导,各位企业家:
大家早上好!
感谢主持人郑秘书长对我的介绍,使大家了解了我和云南的亲情。
我在36年前夏天(1980年暑假)第一次来到昆明,在舅舅蔡希陶家里住了28天,第一次接触了解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本来我准备大学毕业后追随舅舅一辈子为云南服务的。不幸的是,在1981年初,舅舅突发脑血栓逝世。原本他是希望我能来继承他的事业的。舅舅去世以后,我暂时失去了来云南工作的机会,被分配到浙江兰溪的一家街道药厂工作,并在1985年开始领导这个企业发展成了今天的华体会国际集团。
在2000年,华体会国际改制民营化,我成了控股股东,有了投资决定权。我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华体会国际到云南跨省发展,所以17年前就派人来到云南投资。来做什么?来寻找蔡希陶的足迹,来发展云南的生物医药产业。2001年的时候,我和我的表姐表哥决定用蔡希陶的名字命名设立一家企业,也就是“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是最适合发展中药植物药的地方,最适合发展中药植物药种植及深加工产业。2006年开始,我们在普洱种植铁皮石斛,在文山、曲靖、昆明开始尝试种植除虫菊及其它药材;2009年开始在腾冲种植银杏;一直到2012年的年底,华体会国际在云南的基地种了各种各样的药材3万多亩。
2012年12月31日,我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北省的一个年均收入只有900元的贫困村时,站在一个贫困户的灶台边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先帮助农民实现小康。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华体会国际的产业发展和对农村农民的扶贫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在公司提出,华体会国际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要帮助解决100万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这个目标首先在云南进行。
从2013年开始,我们加大了云南中药种植产业的投入,三年半以来累计投入十多个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基地周边的农民首先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获得一大笔收入。比如,我们在曲靖珠江源边上的连片银杏种植基地就有3.8万亩。这些过去的荒地坡地,农民是靠天种天收,收成好的时候也只有每亩500元毛收入。而我们每年付给农民的流转土地使用费每亩就超过了500元。我们在那片地上整地、建水利农业产业化设施,种上银杏苗,套种上中药材,当地农民成了我们的农业产业工人,扭转了农民原来靠天吃饭的命运。如此这样几年下来,周边农民每户每年可以增加收入3~5万,个别土地、劳力多的甚至达8~10万。看到当地的一户户农户盖起了新房,甚至买了摩托车小车,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内心由衷地感到高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汪洋副总理来到浙江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产业链扶贫机制”为主题作了审议发言,介绍了我们在云南等地做中药产业链扶贫的情况。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在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解决了10万农民的致富问题很了不起。不过你能否告诉我,这当中有多少人是登记建档的贫困人口?如何帮助那些没有劳动技能的贫困农民长期脱贫?”我说:“这个还没有具体核实,但我一定会立即按照汪副总理的指示,和基地所在地政府合作,认真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会后我马上给云南负责农业产业的张总作了布置。
4月中下旬,我到了曲靖沾益区和文山市与当地领导进行了讨论沟通,启动了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在两大基地所在的乡镇进行全方位精准扶贫。昨天,我们和沾益区签订了协议,通过产业链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助力该区炎方乡的500多户1600多名贫困人口在今年(2016)实现脱贫,并形成长效的造血致富机制。
我认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要多管齐下。既要“授人以鱼”即直接投入资金进行生活、医疗、教育等困难救助式脱贫,更要“授人以渔”即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融资入股、培训就业就地转化成为产业工人等各种方式来建立稳定持续收入来源。但我觉得光做这些还不够,农民也需实现精神幸福,所以还要“授人以愉”,我们要帮助炎方乡等基地乡村建立“小康乡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化,通过“小康乡约”使农民的精神得到满足,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总书记“东西联动扶贫”的指示,全力参与云南省的十三五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链扶贫等多种方式,努力在云南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同时,惠及百万云南农民,帮助10万贫困人口脱贫。
蔡希陶是云南的“大地之子”,我作为他的后辈,也十分乐意做一个云南人民的儿子,和云南结下终生之缘。我决定,将华体会国际未来在云南产业发展中所获得的属于我个人可以支配的财富,完全奉献给云南人民。真心的希望云南省471万贫困人民能在2020年全部过上小康生活,并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日益富裕幸福。作为参与这项事业的其中一员,我觉得这是我无上的福报和荣耀!
感恩云南!祝福云南!
华体会国际云南希美康种植基地掠影